1、穷而后工

“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对作家的生活境遇与其创作成就的关系的认识。语见《梅圣俞诗集序》:“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土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大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干怨刺,以道羁臣寡妇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益穷则益工。然则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丁也。”欧阳修说的“穷”,是和“达”相对的概念,穷即不得志、生活困顿等。欧阳修认为,诗人的失意穷困是他诗文得以流传后世的原因。在《薛简肃公文集序》中,欧阳修进一步解释了“穷而后工”的缘由,是因为这些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这个观点,唐韩愈已经提出。韩愈认为王公贵人之所以写不出好诗文,就因为他们气满志得,“非性能好之,则不暇以为,”(《荆潭唱和诗序》)没有时间来从事创作。“穷而后工”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及韩愈“不平则鸣”说的继承的发展,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正确解释了作品获得成功的原因。

资料参考:胡敬署,陈有进,王富仁等主编《文学百科大辞典》,北京:华龄出版社,1991年,第36页



2、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出自谢赫的《古画品录》的绘画六法,列于六法之首,可见其重要,气韵这个词给人难捉摸的感觉,其实气韵就是顾恺之所说的神,谢赫自己也称气韵为神韵,谢赫时代的绘画主要是肖像画和人物故事画。为人物画目的,一致于魏晋人物品藻风气,追求人的精神气质的生动表现。以后气韵生动的范围扩大到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绘画,而且作为对整个绘画艺术性的衡量,笔墨效果也包括在内,这是气韵生动含义的发展。“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强调画面应达到的整体精神,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3、不平则鸣


 汉代司马迁对文艺创作动因的解释。司马迁认为古代哲人的著述,都是“欲遂其志之思也”。即想抒发郁结在心中的感慨。例如:“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举的这些例子,虽不尽合乎史实,但却表明了他的看法,即这些作者,都是身遭不幸,满腔郁闷之情不得其道而出,于是著书立说,别为之解。


他之所以写作《史记》也是效法前贤,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这就把不幸的遭遇,内心的压抑看成是创作的动因。在司马迁之前,《诗经》中变风变雅的出现,已为“发愤说”提供了创作实例。孔子说的“诗可以怨”,也含有“发愤说”的意味;屈原更说:“发愤以抒情”。但司马迁将此问题谈得更深入具体了。本来“愤”不一定是愤慨不平,凡心中的积蓄都可以称之为“愤”,但经司马迁如此举例,“发愤”便专指表现心中郁积感慨乃至愤懑不平了。这个说法为封建社会中对现实不满的作家创作批判现实、揭露黑暗之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后来的文艺理论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都可以溯源到此。


资料参考:胡敬署,陈有进,王富仁等主编《文学百科大辞典》,北京:华龄出版社,1991年,第33页


 

4、王国维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王国维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

成就:


作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杰出学者和国际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王国维抓住时代的契机,找到自己的道路,也为学术界指出新路。他青年时期走用西方的学术与中国的学术相化合的路径,开创学术的新境界。他中年后在“五大发现”中的三个方面,即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上均作出了辛勤的卓有成效的探索,被公认为是这些国际性新学术的开拓者、奠基者。王国维在学术上是置身于一个广阔的国际学术平台上来观察、思考问题的。


文学方面:王国维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上最著名的是其《人间词》与《人间词话》,这两者又构成互相印证的关系。他词作的成就在境界的开拓上,而“境界”也正是《人间词话》所着力强调的。从具体作品分析,王国维的词作多摆脱了抒写离情别绪、宠辱得失的俗套,重在展现个体的人在苍茫宇宙中的悲剧命运,是对生命与灵魂的考问。发现人间的苦难,是与因循守旧、知足常乐的人生相对立的境界,是人的觉醒。如此,“境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他的词表达的就是一种哲学境界,而超越了伦理的境界。


史学方面:王国维是新史学的开山,其古史新证、二重证据法开拓了史学的新向度,其于上古史、唐史、宋史等古史的研究,于历史地理的种种发明,于历代文物的精心考证、于敦煌学的拓荒,无不展现了王国维卓越的史学才能与博大的堂庑。在古文字、语言学方面,王国维于甲骨文、金文、简牍文、石经等呈功赫赫,丰碑巍峨;于传统的《说文》学、训诂学、音韵学、版本目录、校勘学,皆渊萃卓如;且纯熟地以小学沟通学术之林,为王国维治学中的一大法宝。


哲学方面:王国维在中国哲学学科建构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王国维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来梳理中国哲学所进行的开创性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雏形。王国维当时对于西方哲学的了解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人,但就他利用西方哲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哲学所做的贡献之最大的,还在于他初步创立了作为现代教育的学科而存在的中国哲学的面貌。王国维为20世纪中国思想界整理古代的哲学传统创立了一种范式,这种新范式有一些基本性的特征就是以西方的哲学问题作为出发点,对于材料的整理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依托。




5、兴观群怨

孔子


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本义是说:学诗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具有“兴观群怨”的重大的社会作用,可以为“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政治目的服务。


“兴观群怨”孔子关于文艺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的标准之一。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喜注“感发志意”,指诗歌能引起欣赏者精神的感动奋发。

,即“观风俗之盛衰”和“考见得失”,指从诗中可以观察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为统治阶级提供参考。

,即“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指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引起思想交流、情感共鸣、加强团结的作用。

,即“怨刺上政”起到对不良政治表现处否定性态度,但与此同时,孔子又要求“怨而不怒”,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实际上还是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怨”可以,但应该“止于礼”不能伤害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


“兴观群怨”是说文艺要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但是作为一种美学批评标准,它毕竟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特别是《诗经》)经验,把艺术的社会作用进行了完整、全面地概括,最早提出了文艺美学的社会学批评的标准和方法。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它对中国的文艺学、美学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反对艺术脱离现实、缺乏社会内容的常用理论原则。


王向峰主编:《文艺美学辞典》,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763-764页。


艺雀艺术史论

你的史论百科全书

涵盖中外美术史、设计史、概论等

所有备考内容内容

清央名师

本篇文章给大家带来第二章欧洲中世纪时期美术重点名词解释。


1.哥特式建筑

【简析】

此題解答哥特式建筑的四个基本特征。

【參考答案】

哥特式建筑已不是城堡式,变罗马式的半圆形拱为尖角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将所有的内部空间以骨架券连结为整体,尖顶变得比较轻巧,从而使墙变薄,内部空间增大。

墙上设计了许多高大的窗户,所有的门窗券顶都设计成尖拱状,门为透视门,即一层层地逐层递进。

钟塔和教堂轻巧、高大、垂直,众多的垂直线给人轻盈升腾感,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充分体现宗教意识。

哥特式建筑的外表均饰有各种精美的雕刻,代表性建筑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夏特尔教堂等。


2.哥特式美术

【简析】

此题解答哥特式的概念、起源和发展戒点。

【参考答案】

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把12世纪到15世纪之间的艺术称为哥特式".他们认为那都是蛮族哥特人所作,裂实上,这种艺术可以说与哥特人没有多少关系.但是,哥特式艺术却无疑是整个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一个顶点.12世纪,法国出现J'强大的君1:政体.巴黎成为了一个新的、极富创造力的艺术中心,在艺术上也需耍产生新的风格。另外,随若技术和『工艺的发展,人们克服材料币力的能力己相当成熟,这为哥特建筑和玻璃画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哥特式2术起源于法国,开始于建籟方面,而后才逐渐波及雕刻和绘画.综观整个哥特式艺术,它的发展重点是从追求建玖的效果而转向絵画的效果的:早期哥特式颱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晩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平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3.圣索菲亚教堂

【简析】

此題须解答圣索菲亜教堂教堂的建筑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是中世纪拜占庭艺术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建于公元532537年,是在532年君士坦丁堡暴乱中被烧毁的圣索菲亚教堂的废墟上重建的。

教堂在构思和技术上受罗马万神殿的影响很大,主要部分是一个巨大的半圆穹顶,东西两头连接着两个半圆穹顶,每个半圆穹顶左右两端又接上更小的半圆穹顶,南北两边则是圆拱形墙体,下面由两层列柱和厚实的墙体支撑,列柱后面又有侧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大宽阔、气势磅礴而又节奏分明的内部空间。

首先,它的平面结构、窗间壁柱外的飞梁仍能使我们想起巴西里卡式的特征。

其次,圆顶是在四个拱门之上,上面整个圆顶的重量都经过四个拱柱传达到四个角的方块柱上,而拱门下面的墙并没有负担重量的功能。拱门上方的圆是圆形和三角形的中间体,是方的门和圆的顶的过渡,它可以使圆顶建得更高、更轻、更经济。

从这两点上说,拜占庭的圣索菲亚教堂混合了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的结构,是一个气魄雄伟的混合建筑。我们从中能充分体会到圆顶在宗教建筑中的心理功能。圆顶似乎是浮在教堂上方,下面有一圈窗子,中堂两边墙壁上也都开着窗,光线与圆顶的组合,仿佛造就了一个光芒万丈的天堂。再加上那些闪亮的镶嵌画,仿佛使人置身在一个非现实的幻景里。


4.镶嵌画

【简析】

镶嵌画是釆用彩色石子打磨成片,在墙面上用黏含剂粘贴作品的种艺术形式,此题须解答拜占庭镶嵌画的四方面的特点。

【参考答案】

1)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这种以小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拜占庭镶嵌画以玻璃为主要材料,这是因为它能反射出强烈的光彩,好像是小型的反射镜一样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片非物质的闪光幕帘,达到一种虚无缥缈的效果。这时期最著名的镶嵌画在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在教堂的主祭坛上方是镶嵌画《荣耀基督》,两边是表现皇室参拜的镶嵌画,一边是《查士丁尼皇帝和侍从》,一边是《皇后提奥多拉和侍从》。

2)拜占庭的艺术家已经开始改变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手法,被平面描绘的人物几乎化入了金色背景的抽象空间之中;对构图的处理使画面陷入静止状态;生活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动态被处理成机械的运动,艺术家的任务只是为了表现抽象的精神世界,而排除具体人物的个性刻画。

3)镇嵌画的色彩不是模仿物体的自然颜色,而是取其象征性的含义。如基督用蓝色或樱桃红色,或为金色的衬底,圣徒用黄色,圣保罗用紫红色等,注意运动补色并列和色块对比。

4)广泛地使用金色背景,并覆以玻璃片以获得平面的闪光效果,在闪烁的空间内,人们发挥无穷的想象,进入一个超凡的世界。


5.巴西里卡

【参考答案】

巴西里卡式是欧洲中世纪早期基督教美术的建筑形式之一。

公元4世纪以后,欧洲由于基督教活动奉命合法化,各地相继兴建起了教堂建筑。最初的教堂建筑样式是利用当时原有的公会堂,称巴西里卡,这种公会堂原是古罗马时的交易市场,后又充做裁判的法庭。所谓巴西里卡,即是中央为一长方形中堂,两侧有较低一点的侧间,在中堂的后部,有一拱门,设置出一个高于前面的台座,作为祭坛。室内的光线来自侧间上方的窗子,屋顶作平直的斜坡形。这种建筑从外表看来虽然朴素,然而内部装饰十分奢华在涂有灰面的墙上镶嵌彩色大理石或金银珠玉等装饰图案,这些壁饰在烛光与窗口采光的反射下,显得神奇炫目。公元320年前后开始兴建的圣彼得教堂是规模最大的巴西里卡式教堂之一。


6.罗马式建筑

【简析】

此题须解答罗马式建筑的四方面特征。

【参考答案】

①罗马式教堂是从古罗马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过来的,并开始用石头屋顶代替过去的木顶,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显得厚重、简洁而庄严。

②拉丁十字形为罗马式建筑的主要代表形式,罗马式教堂具有封建城堡的特点,石墙很厚,窗户小,距地面较高。

③教堂前后往往配置碉堡似的塔楼,坚固、沉重,显示当时封建宗教的权威。

④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建筑内部雕刻或绘画中的人物形象都被夸张和变形,表情恐怖、冷漠,构成中世纪艺术中特有的造型方式,注重装饰性,带有地方色彩,较少写实风格。


7.巴黎圣母院

【简析】

巴黎圣母院是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此题须解答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是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这座教堂建于1163年,充分显示出圣德尼教堂的直接影响。在平面的布局中它强调的是长度轴心,中堂的若干布局虽然保留了罗马式教堂的特点,但大气窗上的窗户、室内的采光和所有形体瘦长的造型等都创造了一种显著的哥特风格。教堂内部的所有细节都充满着上升的直线,这样的室内空间也相应地具有了哥特风格所有的“向上高升”的感觉,这与罗马式强调巨大的支撑力是大不相同的。圣母院内部分为三层,各层皆以尖拱相互呼应、统一。这种和谐而极具逻辑性的建筑语言,是基于经院哲学的体系和思维方式。巴黎圣母院的西面工程也别具一格,各个部分在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上极为成功,以中间圆形玫瑰窗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地分布着门洞、窗户和未完成的塔楼(塔楼应该是尖顶的),达到了整体上的完美均衡。这一面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把所有的细节都互相配合成为一个平衡、协调的整体,絮热当时所竭力强调的结构上的协调、数学的比例与韵律,在这里得到了比圣德尼教堂更完美的体现。


艺雀艺术史论

你的史论百科全书

涵盖中外美术史、设计史、概论等

所有备考内容内容

清央名师

1、穷而后工

“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对作家的生活境遇与其创作成就的关系的认识。语见《梅圣俞诗集序》:“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土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大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干怨刺,以道羁臣寡妇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益穷则益工。然则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丁也。”欧阳修说的“穷”,是和“达”相对的概念,穷即不得志、生活困顿等。欧阳修认为,诗人的失意穷困是他诗文得以流传后世的原因。在《薛简肃公文集序》中,欧阳修进一步解释了“穷而后工”的缘由,是因为这些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这个观点,唐韩愈已经提出。韩愈认为王公贵人之所以写不出好诗文,就因为他们气满志得,“非性能好之,则不暇以为,”(《荆潭唱和诗序》)没有时间来从事创作。“穷而后工”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及韩愈“不平则鸣”说的继承的发展,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正确解释了作品获得成功的原因。

资料参考:胡敬署,陈有进,王富仁等主编《文学百科大辞典》,北京:华龄出版社,1991年,第36页



2、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出自谢赫的《古画品录》的绘画六法,列于六法之首,可见其重要,气韵这个词给人难捉摸的感觉,其实气韵就是顾恺之所说的神,谢赫自己也称气韵为神韵,谢赫时代的绘画主要是肖像画和人物故事画。为人物画目的,一致于魏晋人物品藻风气,追求人的精神气质的生动表现。以后气韵生动的范围扩大到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绘画,而且作为对整个绘画艺术性的衡量,笔墨效果也包括在内,这是气韵生动含义的发展。“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强调画面应达到的整体精神,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3、不平则鸣


 汉代司马迁对文艺创作动因的解释。司马迁认为古代哲人的著述,都是“欲遂其志之思也”。即想抒发郁结在心中的感慨。例如:“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举的这些例子,虽不尽合乎史实,但却表明了他的看法,即这些作者,都是身遭不幸,满腔郁闷之情不得其道而出,于是著书立说,别为之解。


他之所以写作《史记》也是效法前贤,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这就把不幸的遭遇,内心的压抑看成是创作的动因。在司马迁之前,《诗经》中变风变雅的出现,已为“发愤说”提供了创作实例。孔子说的“诗可以怨”,也含有“发愤说”的意味;屈原更说:“发愤以抒情”。但司马迁将此问题谈得更深入具体了。本来“愤”不一定是愤慨不平,凡心中的积蓄都可以称之为“愤”,但经司马迁如此举例,“发愤”便专指表现心中郁积感慨乃至愤懑不平了。这个说法为封建社会中对现实不满的作家创作批判现实、揭露黑暗之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后来的文艺理论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都可以溯源到此。


资料参考:胡敬署,陈有进,王富仁等主编《文学百科大辞典》,北京:华龄出版社,1991年,第33页


 

4、王国维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王国维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

成就:


作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杰出学者和国际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王国维抓住时代的契机,找到自己的道路,也为学术界指出新路。他青年时期走用西方的学术与中国的学术相化合的路径,开创学术的新境界。他中年后在“五大发现”中的三个方面,即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上均作出了辛勤的卓有成效的探索,被公认为是这些国际性新学术的开拓者、奠基者。王国维在学术上是置身于一个广阔的国际学术平台上来观察、思考问题的。


文学方面:王国维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上最著名的是其《人间词》与《人间词话》,这两者又构成互相印证的关系。他词作的成就在境界的开拓上,而“境界”也正是《人间词话》所着力强调的。从具体作品分析,王国维的词作多摆脱了抒写离情别绪、宠辱得失的俗套,重在展现个体的人在苍茫宇宙中的悲剧命运,是对生命与灵魂的考问。发现人间的苦难,是与因循守旧、知足常乐的人生相对立的境界,是人的觉醒。如此,“境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他的词表达的就是一种哲学境界,而超越了伦理的境界。


史学方面:王国维是新史学的开山,其古史新证、二重证据法开拓了史学的新向度,其于上古史、唐史、宋史等古史的研究,于历史地理的种种发明,于历代文物的精心考证、于敦煌学的拓荒,无不展现了王国维卓越的史学才能与博大的堂庑。在古文字、语言学方面,王国维于甲骨文、金文、简牍文、石经等呈功赫赫,丰碑巍峨;于传统的《说文》学、训诂学、音韵学、版本目录、校勘学,皆渊萃卓如;且纯熟地以小学沟通学术之林,为王国维治学中的一大法宝。


哲学方面:王国维在中国哲学学科建构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王国维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来梳理中国哲学所进行的开创性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雏形。王国维当时对于西方哲学的了解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人,但就他利用西方哲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哲学所做的贡献之最大的,还在于他初步创立了作为现代教育的学科而存在的中国哲学的面貌。王国维为20世纪中国思想界整理古代的哲学传统创立了一种范式,这种新范式有一些基本性的特征就是以西方的哲学问题作为出发点,对于材料的整理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依托。




5、兴观群怨

孔子


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本义是说:学诗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具有“兴观群怨”的重大的社会作用,可以为“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政治目的服务。


“兴观群怨”孔子关于文艺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的标准之一。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喜注“感发志意”,指诗歌能引起欣赏者精神的感动奋发。

,即“观风俗之盛衰”和“考见得失”,指从诗中可以观察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为统治阶级提供参考。

,即“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指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引起思想交流、情感共鸣、加强团结的作用。

,即“怨刺上政”起到对不良政治表现处否定性态度,但与此同时,孔子又要求“怨而不怒”,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实际上还是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怨”可以,但应该“止于礼”不能伤害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


“兴观群怨”是说文艺要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但是作为一种美学批评标准,它毕竟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特别是《诗经》)经验,把艺术的社会作用进行了完整、全面地概括,最早提出了文艺美学的社会学批评的标准和方法。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它对中国的文艺学、美学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反对艺术脱离现实、缺乏社会内容的常用理论原则。


王向峰主编:《文艺美学辞典》,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763-764页。


艺雀艺术史论

你的史论百科全书

涵盖中外美术史、设计史、概论等

所有备考内容内容

清央名师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外国美术简史》第一章的重点名词解释

一起来学习吧~







名词解释

1.巴底农神庙(帕特农神庙)


【简析】

巴底农神庙是典型的多利斯式围住神庙。此题解答巴底农神庙的建筑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亦译为“帕特农神庙”。是一座典型的多利斯式围柱神庙(只在内部有限地采用了爱奥尼亚柱式),前后两面各有八柱,两侧各见十七柱(其中二柱与前后两面角柱实为一体),其上承载着柱上楣、山花和坡顶,其长宽比为2.1∶1,与赫拉一号神庙略有不同。内部则比赫拉一号神庙精美复杂,内殿、门廊、宝库、实墙,还有雅典娜巨像。名贵的石材和美妙的装饰雕塑,益发衬托出帕特农神庙超凡入圣的气势。但帕特农神庙最令人叹服的,还是它整体的和谐。

建造它时,希腊人已积累了建造神庙的丰富经验。在实践中,他们发现,直立的圆柱,从下到上,一直保持平顺状,就会让人产生错觉,感到中部有点儿细。与此相似,水平的台基、带状的柱上栅,一直保持笔直的水平线,看起来也会觉得中部往下陷。希腊人校正了这一视差,即把这些中间的部位,做得饱满些,略微鼓起点儿;借助这种微调,消除令人感到不舒服的视错觉。帕特农神庙的建筑师,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利用这种方法和其他一些巧妙的处理,如让立柱略微内倾,缩小四角立柱的间距,共同营造视觉上愉悦舒服的感觉,让艺术之美与科学之真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使神庙获得理想的效果。帕特农神庙立在高岗之上,显得那么深稳庄重、完整均衡、自在从容、可敬可亲,自然而然体现出神人合一的希腊宗教精神。


2.《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


【简析】

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此题解答《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的雕刻特点。

【参考答案】

亦译为“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米洛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造型具有古典的理想美,它融合了希腊古典雕刻中优美与崇高两种风格,既有菲狄亚斯的庄严崇高,又有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优美抒情。它以其空间的体积感和女人体的柔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3.罗马万神殿


【简析】

万神殿是拱券建筑的杰出代表,此题解答万神殿的建筑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万神殿亦译为“万神庙”。是拱券建筑的杰出代表,它最初建于公元前27年,是一座希腊围柱式的长方形建筑。

2世纪,哈德良皇帝在原神庙的基础上彻底改建成罗马特有的穹隆顶圆形神庙。

3世纪,皇帝卡拉卡拉又在圆形神殿前建了一座长方形神庙与圆形神庙相连,长方形建筑作为这个神庙的入口,这样万神殿就成为一个罗马神庙与希腊神庙相结合的综合式的建筑。万神殿的圆形大厅以宏大的规模和精巧的建筑结构而著称。大殿的上面覆盖着一个直径为43.5米的大圆顶。

圆顶用砖和三合土砌成,为了减轻圆顶的重量,屋顶越往上趋薄,并在圆顶的内部作了深深的凹形方格。大殿的墙面没有开窗户,屋顶的中央留有一个直径9米的圆洞作采光用。阳光通过这个圆洞照进神殿,顶光使围顶内的凹形方格产生一种恒定的、深邃的效果,宜内的光线和气氛随着自然天气的阴晴而变化,仿佛与天体联在一起。


4.古希腊三柱式


【简析】

是希腊造型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美术成就主要是瓶画与建筑。此题须解答版画艺术的三个风格及建筑的三个柱式特点。

【参考答案】

希腊神庙建筑形成了它的典型形式————围柱式,即建筑周围用柱廊环绕。这时两种基本的建筑柱式已经形成∶多利亚式和伊奥尼亚式。古风后期又形成了科林斯式。

(1)多利亚式∶亦译为“多利安式、多立克式”。没有柱基,柱子直接立在建筑物的台基上,柱身粗壮,由下往上逐渐缩小,中间略为鼓出,好像人的肌肉在负重,产生一种紧张情况下稍微突起的效果,显示出承受压力时的坚忍、挺拔、严峻的气氛。柱头简单,由方形柱冠和圆盘组成,没有任何装饰,柱身刻有垂直、平行的浅凹槽。古罗马的建筑师认为多利亚式是对刚强的男性人体的模仿。

(2)伊奥尼亚式∶亦译为“爱奥尼亚式”。柱式精巧、纤细、柔美。它有柱基,

柱身比较细长,上下变化不大,柱身凹槽也更细密、更深。柱头带涡形卷,檐壁有浮雕饰带,整个感觉匀称轻快。古罗马的建筑师认为伊奥尼亚式是对柔和的女人体的模仿。

(3)科林斯式∶亦译为“柯林斯式”。古风后期,是从伊奥尼亚式演变过来的,只是柱头更为华丽,像一个花篮。这种样式主要流行于小亚细亚地区。

希腊神庙建筑形成了它的典型形式——围柱式,即建筑周围用柱廊环绕。这时两种基本的建筑柱式已经形成∶多利亚式和伊奥尼亚式。古风后期又形成了科林斯式。代表作品:《古希腊建筑三柱式:多利亚、伊奥尼亚、科林斯》


5.《掷铁饼者》


【简析】

此题解答《掷铁饼者》的题材内容及雕刻技法特点。

【参考答案】

《掷铁饼者》在这些表现运动员的作品中,无疑最著名也最精彩。米隆表现了竞技者在掷出铁饼前的一瞬间的动作,由此表现出整个运动的连续性。精心选择了能体现投掷铁饼特点的弧形曲线,巧妙地构成了富于表现力的运动员影像,把瞬间爆发的投掷状态,凝聚在永久留存的"静止"艺术形象上。从本质上说,古希腊的神像和运动员像并无差别,它们体现的都是古希腊人的精神,一种热爱人生的、灵肉合一的态度。在这里,米隆也解决了人体重量落在一只脚上的重心问题,他使另一只脚自由屈伸,改变了雕刻中直立的程式。


6.《雅典娜头像》


【简析】

此题解答《雅典娜头像》的题材内容、形象特点及雕刻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

菲狄亚斯曾应利姆诺斯岛上的雅典移民的请求,创作了一尊向雅典娜谢恩的纪念雕像,称为《利姆尼阿的雅典娜》,后来安放在雅典卫城。据说这尊雕像不像以前雅典娜的雕像一样宣扬战斗和激情,而是充满了和平和宁静。所以雅典娜的形象不再是持长矛和盾牌,顶盔掼甲、全副武装的形象,而完全是一位端庄、优美的少女形象。这只流传下来一个其头像的复制品,就是这尊《雅典娜头像》。它的珍贵之处就在于雅典娜是以温柔少女形象出现的,面部表情的刻画十分细致,女神似乎正在低头沉思,优美中含有男性的刚强,既有纯洁少女的美,又在思考中显现出智慧,同时,眉眼之间仿佛还带有一丝淡淡的哀愁。


7.黑绘风格


【简析】

此题解答黑绘风格的时间、含义及装饰风格特点。

【参考答案】

黑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初,它是把主体人物涂成黑色,背景保持陶土的赭色,使形象轮廓突出,有如剪影,细部稍用勾线表现,其代表作有《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等。


8.伊奥尼亚


【简析】

此题解答伊奥尼亚柱式的建筑及雕刻特点。

【参考答案】

伊奥尼亚式∶亦译为“爱奥尼亚式”。柱式精巧、纤细、柔美。它有柱基,柱身比较细长,上下变化不大,柱身凹槽也更细密、更深。柱头带涡形卷,檐壁有浮雕饰带,整个感觉匀称轻快。古罗马的建筑师认为伊奥尼亚式是对柔和的女人体的模仿。


9.《汉谟拉比法典》石碑


【简析】

此题解答《汉谟拉比法典》石碑的来源及浮雕内容。

【参考答案】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鼎盛时期的国王,他在位期间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法典刻在磨光的玄武岩石碑上,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楔形文字。浮雕刻画了太阳神沙马什向汉谟拉比授予法典的场面∶太阳神身材高大,正襟端坐,正在向汉谟拉比授予权杖和法环,汉谟拉比肃然而立。太阳神的威严和汉谟拉比的谦恭形成有力的对比,整个场面充满了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


10.菲狄亚斯


【简析】

菲狄亚斯是古典盛期最伟大的雕刻家,此题解答菲狄亚斯的雕刻成就、风格特点。

【参考答案】

亦译为“菲底亚斯、菲迪亚斯”。是古典盛期最伟大的雕刻家,设计了雅典卫城建筑,创作了卫城中的大量雕刻和装饰浮雕。他发展了米隆的成就,在写实方面达到了更高的境地。他追求的是一种理想风格,其作品创造了典雅、静穆的形象,是古典雕刻的理想美的典范。为巴底农神庙创作的雅典娜女神像,高达12米,用木胎包以黄金、象牙刻成,表现了女神一手持矛、一手托着胜利女神的姿势。为巴底农神庙的东西三角楣所创作的高浮雕,被当作古典雕刻最完美的标本。三角楣装饰雕刻取自希腊神话中有关雅典娜的故事,东三角楣是雅典娜全副武装从她父亲的脑袋里诞生出来,众神为之欢呼的情景;西三角楣是雅典娜与波赛冬竞选雅典保护神的故事。

艺雀艺术史论

你的史论百科全书

涵盖中外美术史、设计史、概论等

所有备考内容内容

清央名师
  • 微信咨询

  • QQ客服

  • 电话咨询

    电话13001955528

请选择客服进行聊天

  • 微信咨询

    长按,识别二维码
点击电话进行一键拨打